非洲淘金記
——記溫州市響宇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獻和
對劉獻和來說,2005年9月23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。就在這一天,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津巴布韋共和國總統羅伯特·加布里埃爾·穆加貝在北京接見了他,并邀請他陪同赴吉林長春等地考察。
劉獻和何許人也?他是溫州市響宇貿易有限公司的董事長,經營鋼材已有20多年,年銷售額在3億元左右,在業界頗有名氣。
他還是一個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,2002年開始瞄準非洲土地上豐富的礦產資源,決定在津巴布韋投資創業;2003年,他在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創建“中非能源公司”。2005年1月8日,他又在上海組建“中津礦產品有限公司”,開拓中國和津巴布韋礦產貿易業務……幾年來,劉獻和憑著聰明才智和經營能力,博得津巴布韋政府的信任,連穆加貝總統也稱贊他是“誠信的朋友”。
從北京回來,我采訪了這位在非洲創業的溫州人,我們在溫州國貿大酒店茶吧里聊了整整一個下午。
在許多人的眼里,非洲是一個落后、貧困的地方,充滿饑荒、傳染病和種族殘殺……劉獻和卻認為,肥沃的土地、豐富的礦藏使非洲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,有著誘人的發展前景!
記 者:幾年前,我讀三毛《撒哈拉大沙漠》一書。漫天的黃沙,貧瘠的土地,還有戰亂帶來的死亡……在腦海里留下難忘的印象。在我的心目中,非洲是一個野蠻、落后、恐怖的地方。
劉獻和:那是片面的甚至是過時的認識。不只是你,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偏見!三毛寫的是北部非洲的風情,和東南部非洲也有區別。丹麥女作家艾薩克·丹森在自傳體小說《走出非洲》一書的扉頁上寫道:“在非洲,我有一個農場,在Ngong山腳下——那兒的經度和緯度組合起來形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色,任何地方都沒有一點油脂、奢侈……”我也可以說:“在非洲,我有一幢占地2畝的別墅,在哈拉雷郊外,那兒的景色優美,終年草木蔥郁,鮮花盛開……”
記 者:看來,劉總對非洲、對津巴布韋情有獨鐘。
劉獻和:是的。商人的眼光和一般人不同。哪里有商機,哪里有錢賺,哪里有良好的社會環境,哪里就是理想的投資、創業之地。
記 者:你是什么時候開始對津巴布韋產生興趣的?
劉獻和:大約是2002年4月吧,我第一次到津巴布韋考察。這是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,這里雖然沒有繁華的景象,但氣候好,環境好,土地肥沃,樹木茂密。此外,文明程度相當高,社會也穩定。
記 者:最吸引你的是什么?
劉獻和:豐富的礦產資源!我從事金屬材料行業已經多年,對礦產比較熟悉。就說鉻鐵吧,它是不銹鋼制造業、汽車業以及磁帶、錄像帶制造業的主要材料之一。據有關資料,我國每年需求鉻鐵大約在270萬噸以上,其中75%從印度、南非、菲律賓等國進口,津巴布韋的鉻鐵礦蘊藏量占全世界儲量的20%。當時,我的腦子里閃出一個念頭:如果在津巴布韋開采鉻鐵礦,前景一定十分看好!
記 者:在溫州民營企業中,到國外去開礦有沒有先例?
劉獻和:有??!幾年前,溫州人早已在越南、老撾等地尋求礦產投資項目,不過規模比較小,多為參股的形式。有一位叫鄒青海的溫州人曾與越南政府有關方面達成協議,獲得了青化省一座鉻鐵礦20年的開采權。還有平陽人王作寶也在越南青化省建立“北海責任有限公司”,投資開采鉻鐵礦。
記 者:在非洲開采鉻鐵礦,你是第一人?
劉獻和:是的。作出這個決策是很慎重的。首先,我們多次到津巴布韋考察,通過中國駐津國的使館與當地政府洽談;其次,我們請北京鋼鐵學院等權威部門制訂“投資可行性報告”。經專家評估,投資成本在一、兩年內即可收回。
記 者:請談談中非能源公司的情況。
劉獻和:中非能源公司位于哈拉雷Lea區Mechlery Avenue 88號,成立于2003年,這是一家合資企業。英籍華人文梓釗擁有25%股份,溫州響宇貿易有限公司、江南控股集團等3家民營企業擁有75%股份??梢哉f,溫州人處于控股地拉。
記 者:中非能源公司如何運作?
劉獻和:公司成立后,我們在津巴布韋征地30公頃,建造第一個冶煉廠,這是中非能源公司3年內總投資4億元中的第一期工程。如果進展順利的話,二期、三期將加大投入力度。此外,我們已拿到了津巴布韋文代爾地區25000公頃的鉻鐵礦的開采權,時間為99年。目前已辦理了所有合法手續,隨時可以進行開采。
記 者:剛才你說礦區有25000公頃的面積,其礦石儲藏量有多少?
劉獻和:目前已探明總儲藏量大約在2億噸以上,其中品位在45%以上的鉻鐵礦有7000多萬噸。
記 者:對你們企業的誠信度,津巴布韋政府是否作過調查?
劉獻和:當然。從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,津巴布韋駐華大使克里斯托夫·哈·穆茨萬格瓦、能源電力發展部長朱拉伊·莫約以及議會議員、國家糧食局、中央銀行等高級官員先后三批到溫州,對我們三家企業的資信程度進行嚴格的調查。調查結果令人滿意,認為我們的實力無可置疑。
劉獻和在非洲已立足腳跟。他那雄心勃勃的創業計劃正付諸實施。為了穩妥地開展外貿業務,他還采取“多種經營”的方針,爭取“旱澇保收”。談到參與國際商業競爭的體會,劉獻和說,“走出去”正是時候!
記 者:據我所知,在境外投資既有利益,也有風險。你認為在津巴布韋辦企業有哪些優勢?
劉獻和:首先是資源優勢,我剛才已說過。其次是政策優勢。津巴布韋政府有規定,凡是外資企業可免稅五年。再其次是能源優勢。由于津巴布韋煤炭充足,當地電力成本低,每度電價僅2.5美分。我們冶煉鉻鐵耗電大,每噸耗電上千度,這對降低成本十分有利。第四是勞動力優勢。津巴布韋還是不發達國家,勞動力價格相當便宜。
記 者:你怎么看待風險?
劉獻和:我認為,境外投資最大風險的就是政治風險。不過,現在津巴布韋的局勢比較穩定,和中國的邦交十分友好,應該不會帶來麻煩。當然,處理好當地的各種關系十分重要。這方面,津巴布韋駐華大使對我們有許多忠告。譬如說,我國實行的是月薪制,而他們實行的是周薪制,每周要發工資。如果拖延日期或拖欠工資,工人就會罷工,甚至鬧事。因此,我們必須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,做好工作,決不能出差錯。
記 者:聽說你在上海成立了“中津礦產品有限公司”,這和在津巴布韋注冊的“中非能源公司”有什么聯系呢?
劉獻和:這個公司其實是中非能源公司在國內的平臺,通過這個平臺從中國出口設備或產品到津國、再從津國進口鉻鐵或礦石到國內。公司成立已有一年多,開始沒有什么業務,除了差旅費報銷,帳目上沒有什么開支。2006年開始,這家公司不再處于“休眠狀態”了。
記 者:開采鉻鐵礦外,還有什么新打算?
劉獻和:我和津巴布韋有關部門還達成兩項合作協議。一個是與津巴布韋國家糧食局各出資50%,在香港組建“百溢貿易公司”,將津國的牛皮等運銷國內,將國內的塑料編織袋銷往津巴布韋。目前,津巴布韋客商已和有關企業簽訂供應1000萬只編織袋的合同。如果運作得好,還準備在津巴布韋辦一個編織袋廠。另一個項目是和津巴布韋國家電力局合作,將中國產的變壓器、電度表還有許多電力設備銷往津國。2005年11月17日,我在哈拉雷希爾頓飯店舉辦了一個中國電器產品展銷會,推出上千個品種,在津巴布韋引起轟動。展出兩天內,參觀者絡繹不絕。國家電視臺作了新聞報道,有關部門還制成科教片,讓青少年觀看。
記 者:俗話說:“隔行如隔山”你是金屬材料的專家,做電器生意行嗎?
劉獻和:雖然,我對電器產品是“門外漢”,但這個項目的合作伙伴是樂清柳市一家有實力的電器公司。再說,我們所有的展銷產品在質量、性能方面絕對沒問題。
記 者:你的思路很好!
劉獻和:對外貿易應該“多種經營”,這樣才能“旱澇保收”。民營企業要參加國際商業競爭,現在正是“走出去”的時候。
劉獻和的創業歷程充滿坎坷。他在一次次失敗里學到教訓,從一次次挫折中積累經驗。他認為自己最大的特點是“思想超前”,最可貴的品質是“走自己的路”。
記 者:聽了你在津巴布韋的創業過程,很受啟發。請談談你的人生經歷。
劉獻和:我出身在農村,父母在供銷社工作,家中沒有兄弟,所以,在十六七歲的時候,就外出謀生。開始到云和運茅竹,后來又跟人搞翻砂,拉鋼筋,干過許多重活、累活,吃了不少苦。生活的磨難,鍛煉了自己的意志,養成一種不怕艱苦、任勞任怨的品德。后來,大家選我擔任生產隊隊長、團支部副書記,于是,我一心一意地在家里搞農業。
記 者:什么時候開始經商?
劉獻和:大約1981年前后,我26歲的時候。
記 者:生意做得順利嗎?
劉獻和:不順利啊,由于自己年輕,太相信別人,經常受騙上當,有幾次賠了錢,還有一次還差點被人打了。
記 者:能說說創業初期那些不愉快的經歷嗎?
劉獻和:1983年,我的一個朋友在山西太原進到40多噸的生鐵。那時候,這東西很緊缺,賣得起好價錢,我把貨款匯到太原后,到郵電局打長途電話時,遇到一個同鄉,他說自己是南郊工業公司經理,愿意高價“吃”進這批貨,轉賣后有利潤還與我平分。我相信了他,就和他一起到了太原。他拿走提貨單后,說自己還欠太原一家貿易公司6000元錢,先把提貨單在那里抵押一下,等家里匯錢過來,再把提貨單贖回來,。我一聽,再次相信了他。他叫我在旅館里耐心等待。那幾天下著大雪,天氣很冷,我等了兩天,不見他的蹤影,心里開始懷疑,最后,他還是不露面,我才知道自己被騙了。打開他留在旅館里幾只皮箱,里面竟裝著十幾個空啤酒瓶,幾本雜志,還有幾件破衣服。我氣得火冒三丈,回到溫州,和妻子到他家里算帳,想不到他家里很窮,他老婆還患肺病,躺在床上呻吟??吹竭@悲慘的情景,我無可奈何,只得自認倒霉。我妻子是一個富于同情心的人,看那女人可憐,就花錢給她買藥。那女人很感動,含著眼淚對我們說:“你們真是好人,我的丈夫太缺德了。”
記 者:這個故事很感人。
劉獻和:還有一次,我接到一批矽鋼片邊角料業務,也是緊缺物資,和對方簽了合同,誰知那人也是騙子,不但不給貨,差點還挨打。就這樣,我在一次次失敗中學到教訓,在一次次挫折中積累經驗,生意越做越老練,后來就沒有再發生類似的事。
記 者:在二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,你感到自己最大的特點是什么?
劉獻和:思想超前,總想去嘗試別人沒有做過事。就說在生產隊當隊長的時候,我就試驗過“無土育秧”。當時,村里的老年人簡直不敢接受,罵我“瞎搞”,我反復研究了一些農業科技的書籍、資料,不怕打擊,堅持試驗,終于取得成功。我還在自家挖一個10立方米的沼氣池,用沼氣作燃料,既能煮飯、燒水、照明,還可用于農業生產,每年節省煤、電四五百元。開始,有些人也不理解,冷嘲熱諷,說我“異想天開”,后來搞成功了,他們只得佩服我。
記 者:“思想超前”就是一個人的思想走在生活的前面。別人想不到,他先想到;別人沒有做,他已經做了,因為他的眼光遠大,預見到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,率先加以利用。一般說來,“思想超前”的人都肯學習、肯鉆研,樂于接受新鮮事物。
劉獻和:我讀書不多,只能靠自己努力。所以,我把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作為自己的座右銘。“讀萬卷書”就是不斷學習,經常動筆。年輕時,我還是廣播電臺、報社的通訊員呢,每月都能發幾篇稿件;“行萬里路”就是到國外走走,2001年去美國,2002年去非洲,2003年去歐洲,2004年后跑得更勤,一方面增長知識,開闊視野,另一方面尋找自己的發展機會。
記 者:我注意到你說的這一句話:“尋找自己的發展機會”。你認為每個人的發展機會都不同嗎?
劉獻和:是的。作為一個企業家,最可貴的品質是“走自己的路”,切不可跟在人家的后頭,亦步亦趨。譬如說,上一輩的溫州人跑到歐洲,大都從事餐飲業、皮革業或服裝業,許多人做得很成功?,F在你去歐洲仍然干這些行業,發展的機會肯定少了。因此,每個人都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,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。
記 者:是否憑著這個理念,你選擇了非洲?
劉獻和:可以這樣說。非洲正處于發展期,像津巴布韋這個國家,自1890年開始淪為英國殖民地,獨立后,又遭到經濟制裁,工業基礎比較薄弱。2004年政府推行“新經濟政策”,鼓勵外國投資。選擇在津巴布韋投資創業,我無怨無悔。
記 者:目前在津巴布韋有多少中國人?
劉獻和:在首都哈拉雷大約有5000人,但溫州人很少。
記 者:作為溫州的民營企業,能夠涉足境外的資源開發,拓展雙邊貿易,很不容易!你們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,可喜可賀,相信你們會做得更好!
(二OO六年三月)
相關鏈接材料:
劉獻和,1956年10月3日出生,屬猴,初中文化程度。
年輕時,曾擔任梧田區梧三大隊11生產隊隊長,1985年在梧田街開設“獻和建材經營部”,1992年創辦“溫州市響宇貿易有限公司”,主要經營沙鋼生產的羅紋鋼等產品,現任溫州市金屬材料協會副會長。
對劉獻和來說,2005年9月23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。就在這一天,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津巴布韋共和國總統羅伯特·加布里埃爾·穆加貝在北京接見了他,并邀請他陪同赴吉林長春等地考察。
劉獻和何許人也?他是溫州市響宇貿易有限公司的董事長,經營鋼材已有20多年,年銷售額在3億元左右,在業界頗有名氣。
他還是一個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,2002年開始瞄準非洲土地上豐富的礦產資源,決定在津巴布韋投資創業;2003年,他在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創建“中非能源公司”。2005年1月8日,他又在上海組建“中津礦產品有限公司”,開拓中國和津巴布韋礦產貿易業務……幾年來,劉獻和憑著聰明才智和經營能力,博得津巴布韋政府的信任,連穆加貝總統也稱贊他是“誠信的朋友”。
從北京回來,我采訪了這位在非洲創業的溫州人,我們在溫州國貿大酒店茶吧里聊了整整一個下午。
在許多人的眼里,非洲是一個落后、貧困的地方,充滿饑荒、傳染病和種族殘殺……劉獻和卻認為,肥沃的土地、豐富的礦藏使非洲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,有著誘人的發展前景!
記 者:幾年前,我讀三毛《撒哈拉大沙漠》一書。漫天的黃沙,貧瘠的土地,還有戰亂帶來的死亡……在腦海里留下難忘的印象。在我的心目中,非洲是一個野蠻、落后、恐怖的地方。
劉獻和:那是片面的甚至是過時的認識。不只是你,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偏見!三毛寫的是北部非洲的風情,和東南部非洲也有區別。丹麥女作家艾薩克·丹森在自傳體小說《走出非洲》一書的扉頁上寫道:“在非洲,我有一個農場,在Ngong山腳下——那兒的經度和緯度組合起來形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色,任何地方都沒有一點油脂、奢侈……”我也可以說:“在非洲,我有一幢占地2畝的別墅,在哈拉雷郊外,那兒的景色優美,終年草木蔥郁,鮮花盛開……”
記 者:看來,劉總對非洲、對津巴布韋情有獨鐘。
劉獻和:是的。商人的眼光和一般人不同。哪里有商機,哪里有錢賺,哪里有良好的社會環境,哪里就是理想的投資、創業之地。
記 者:你是什么時候開始對津巴布韋產生興趣的?
劉獻和:大約是2002年4月吧,我第一次到津巴布韋考察。這是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,這里雖然沒有繁華的景象,但氣候好,環境好,土地肥沃,樹木茂密。此外,文明程度相當高,社會也穩定。
記 者:最吸引你的是什么?
劉獻和:豐富的礦產資源!我從事金屬材料行業已經多年,對礦產比較熟悉。就說鉻鐵吧,它是不銹鋼制造業、汽車業以及磁帶、錄像帶制造業的主要材料之一。據有關資料,我國每年需求鉻鐵大約在270萬噸以上,其中75%從印度、南非、菲律賓等國進口,津巴布韋的鉻鐵礦蘊藏量占全世界儲量的20%。當時,我的腦子里閃出一個念頭:如果在津巴布韋開采鉻鐵礦,前景一定十分看好!
記 者:在溫州民營企業中,到國外去開礦有沒有先例?
劉獻和:有??!幾年前,溫州人早已在越南、老撾等地尋求礦產投資項目,不過規模比較小,多為參股的形式。有一位叫鄒青海的溫州人曾與越南政府有關方面達成協議,獲得了青化省一座鉻鐵礦20年的開采權。還有平陽人王作寶也在越南青化省建立“北海責任有限公司”,投資開采鉻鐵礦。
記 者:在非洲開采鉻鐵礦,你是第一人?
劉獻和:是的。作出這個決策是很慎重的。首先,我們多次到津巴布韋考察,通過中國駐津國的使館與當地政府洽談;其次,我們請北京鋼鐵學院等權威部門制訂“投資可行性報告”。經專家評估,投資成本在一、兩年內即可收回。
記 者:請談談中非能源公司的情況。
劉獻和:中非能源公司位于哈拉雷Lea區Mechlery Avenue 88號,成立于2003年,這是一家合資企業。英籍華人文梓釗擁有25%股份,溫州響宇貿易有限公司、江南控股集團等3家民營企業擁有75%股份??梢哉f,溫州人處于控股地拉。
記 者:中非能源公司如何運作?
劉獻和:公司成立后,我們在津巴布韋征地30公頃,建造第一個冶煉廠,這是中非能源公司3年內總投資4億元中的第一期工程。如果進展順利的話,二期、三期將加大投入力度。此外,我們已拿到了津巴布韋文代爾地區25000公頃的鉻鐵礦的開采權,時間為99年。目前已辦理了所有合法手續,隨時可以進行開采。
記 者:剛才你說礦區有25000公頃的面積,其礦石儲藏量有多少?
劉獻和:目前已探明總儲藏量大約在2億噸以上,其中品位在45%以上的鉻鐵礦有7000多萬噸。
記 者:對你們企業的誠信度,津巴布韋政府是否作過調查?
劉獻和:當然。從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,津巴布韋駐華大使克里斯托夫·哈·穆茨萬格瓦、能源電力發展部長朱拉伊·莫約以及議會議員、國家糧食局、中央銀行等高級官員先后三批到溫州,對我們三家企業的資信程度進行嚴格的調查。調查結果令人滿意,認為我們的實力無可置疑。
劉獻和在非洲已立足腳跟。他那雄心勃勃的創業計劃正付諸實施。為了穩妥地開展外貿業務,他還采取“多種經營”的方針,爭取“旱澇保收”。談到參與國際商業競爭的體會,劉獻和說,“走出去”正是時候!
記 者:據我所知,在境外投資既有利益,也有風險。你認為在津巴布韋辦企業有哪些優勢?
劉獻和:首先是資源優勢,我剛才已說過。其次是政策優勢。津巴布韋政府有規定,凡是外資企業可免稅五年。再其次是能源優勢。由于津巴布韋煤炭充足,當地電力成本低,每度電價僅2.5美分。我們冶煉鉻鐵耗電大,每噸耗電上千度,這對降低成本十分有利。第四是勞動力優勢。津巴布韋還是不發達國家,勞動力價格相當便宜。
記 者:你怎么看待風險?
劉獻和:我認為,境外投資最大風險的就是政治風險。不過,現在津巴布韋的局勢比較穩定,和中國的邦交十分友好,應該不會帶來麻煩。當然,處理好當地的各種關系十分重要。這方面,津巴布韋駐華大使對我們有許多忠告。譬如說,我國實行的是月薪制,而他們實行的是周薪制,每周要發工資。如果拖延日期或拖欠工資,工人就會罷工,甚至鬧事。因此,我們必須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,做好工作,決不能出差錯。
記 者:聽說你在上海成立了“中津礦產品有限公司”,這和在津巴布韋注冊的“中非能源公司”有什么聯系呢?
劉獻和:這個公司其實是中非能源公司在國內的平臺,通過這個平臺從中國出口設備或產品到津國、再從津國進口鉻鐵或礦石到國內。公司成立已有一年多,開始沒有什么業務,除了差旅費報銷,帳目上沒有什么開支。2006年開始,這家公司不再處于“休眠狀態”了。
記 者:開采鉻鐵礦外,還有什么新打算?
劉獻和:我和津巴布韋有關部門還達成兩項合作協議。一個是與津巴布韋國家糧食局各出資50%,在香港組建“百溢貿易公司”,將津國的牛皮等運銷國內,將國內的塑料編織袋銷往津巴布韋。目前,津巴布韋客商已和有關企業簽訂供應1000萬只編織袋的合同。如果運作得好,還準備在津巴布韋辦一個編織袋廠。另一個項目是和津巴布韋國家電力局合作,將中國產的變壓器、電度表還有許多電力設備銷往津國。2005年11月17日,我在哈拉雷希爾頓飯店舉辦了一個中國電器產品展銷會,推出上千個品種,在津巴布韋引起轟動。展出兩天內,參觀者絡繹不絕。國家電視臺作了新聞報道,有關部門還制成科教片,讓青少年觀看。
記 者:俗話說:“隔行如隔山”你是金屬材料的專家,做電器生意行嗎?
劉獻和:雖然,我對電器產品是“門外漢”,但這個項目的合作伙伴是樂清柳市一家有實力的電器公司。再說,我們所有的展銷產品在質量、性能方面絕對沒問題。
記 者:你的思路很好!
劉獻和:對外貿易應該“多種經營”,這樣才能“旱澇保收”。民營企業要參加國際商業競爭,現在正是“走出去”的時候。
劉獻和的創業歷程充滿坎坷。他在一次次失敗里學到教訓,從一次次挫折中積累經驗。他認為自己最大的特點是“思想超前”,最可貴的品質是“走自己的路”。
記 者:聽了你在津巴布韋的創業過程,很受啟發。請談談你的人生經歷。
劉獻和:我出身在農村,父母在供銷社工作,家中沒有兄弟,所以,在十六七歲的時候,就外出謀生。開始到云和運茅竹,后來又跟人搞翻砂,拉鋼筋,干過許多重活、累活,吃了不少苦。生活的磨難,鍛煉了自己的意志,養成一種不怕艱苦、任勞任怨的品德。后來,大家選我擔任生產隊隊長、團支部副書記,于是,我一心一意地在家里搞農業。
記 者:什么時候開始經商?
劉獻和:大約1981年前后,我26歲的時候。
記 者:生意做得順利嗎?
劉獻和:不順利啊,由于自己年輕,太相信別人,經常受騙上當,有幾次賠了錢,還有一次還差點被人打了。
記 者:能說說創業初期那些不愉快的經歷嗎?
劉獻和:1983年,我的一個朋友在山西太原進到40多噸的生鐵。那時候,這東西很緊缺,賣得起好價錢,我把貨款匯到太原后,到郵電局打長途電話時,遇到一個同鄉,他說自己是南郊工業公司經理,愿意高價“吃”進這批貨,轉賣后有利潤還與我平分。我相信了他,就和他一起到了太原。他拿走提貨單后,說自己還欠太原一家貿易公司6000元錢,先把提貨單在那里抵押一下,等家里匯錢過來,再把提貨單贖回來,。我一聽,再次相信了他。他叫我在旅館里耐心等待。那幾天下著大雪,天氣很冷,我等了兩天,不見他的蹤影,心里開始懷疑,最后,他還是不露面,我才知道自己被騙了。打開他留在旅館里幾只皮箱,里面竟裝著十幾個空啤酒瓶,幾本雜志,還有幾件破衣服。我氣得火冒三丈,回到溫州,和妻子到他家里算帳,想不到他家里很窮,他老婆還患肺病,躺在床上呻吟??吹竭@悲慘的情景,我無可奈何,只得自認倒霉。我妻子是一個富于同情心的人,看那女人可憐,就花錢給她買藥。那女人很感動,含著眼淚對我們說:“你們真是好人,我的丈夫太缺德了。”
記 者:這個故事很感人。
劉獻和:還有一次,我接到一批矽鋼片邊角料業務,也是緊缺物資,和對方簽了合同,誰知那人也是騙子,不但不給貨,差點還挨打。就這樣,我在一次次失敗中學到教訓,在一次次挫折中積累經驗,生意越做越老練,后來就沒有再發生類似的事。
記 者:在二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,你感到自己最大的特點是什么?
劉獻和:思想超前,總想去嘗試別人沒有做過事。就說在生產隊當隊長的時候,我就試驗過“無土育秧”。當時,村里的老年人簡直不敢接受,罵我“瞎搞”,我反復研究了一些農業科技的書籍、資料,不怕打擊,堅持試驗,終于取得成功。我還在自家挖一個10立方米的沼氣池,用沼氣作燃料,既能煮飯、燒水、照明,還可用于農業生產,每年節省煤、電四五百元。開始,有些人也不理解,冷嘲熱諷,說我“異想天開”,后來搞成功了,他們只得佩服我。
記 者:“思想超前”就是一個人的思想走在生活的前面。別人想不到,他先想到;別人沒有做,他已經做了,因為他的眼光遠大,預見到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,率先加以利用。一般說來,“思想超前”的人都肯學習、肯鉆研,樂于接受新鮮事物。
劉獻和:我讀書不多,只能靠自己努力。所以,我把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作為自己的座右銘。“讀萬卷書”就是不斷學習,經常動筆。年輕時,我還是廣播電臺、報社的通訊員呢,每月都能發幾篇稿件;“行萬里路”就是到國外走走,2001年去美國,2002年去非洲,2003年去歐洲,2004年后跑得更勤,一方面增長知識,開闊視野,另一方面尋找自己的發展機會。
記 者:我注意到你說的這一句話:“尋找自己的發展機會”。你認為每個人的發展機會都不同嗎?
劉獻和:是的。作為一個企業家,最可貴的品質是“走自己的路”,切不可跟在人家的后頭,亦步亦趨。譬如說,上一輩的溫州人跑到歐洲,大都從事餐飲業、皮革業或服裝業,許多人做得很成功?,F在你去歐洲仍然干這些行業,發展的機會肯定少了。因此,每個人都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,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。
記 者:是否憑著這個理念,你選擇了非洲?
劉獻和:可以這樣說。非洲正處于發展期,像津巴布韋這個國家,自1890年開始淪為英國殖民地,獨立后,又遭到經濟制裁,工業基礎比較薄弱。2004年政府推行“新經濟政策”,鼓勵外國投資。選擇在津巴布韋投資創業,我無怨無悔。
記 者:目前在津巴布韋有多少中國人?
劉獻和:在首都哈拉雷大約有5000人,但溫州人很少。
記 者:作為溫州的民營企業,能夠涉足境外的資源開發,拓展雙邊貿易,很不容易!你們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,可喜可賀,相信你們會做得更好!
(二OO六年三月)
相關鏈接材料:
劉獻和,1956年10月3日出生,屬猴,初中文化程度。
年輕時,曾擔任梧田區梧三大隊11生產隊隊長,1985年在梧田街開設“獻和建材經營部”,1992年創辦“溫州市響宇貿易有限公司”,主要經營沙鋼生產的羅紋鋼等產品,現任溫州市金屬材料協會副會長。